編者按:百匠傳薪,技耀湖湘。在湖南省國有企業第二屆“百名工匠傳薪火”活動發布的“國企工匠”人才名單中,湖南能源集團旗下4位工匠成功入圍。
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、勞動精神、工匠精神,集團官網、微信公眾號將集中推出“國企工匠”系列典型人物報道,以形成“頭雁”領航“群雁”齊飛的良好氛圍,為集團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堅實人才支撐。
電影《鋼鐵俠》中幾乎堅不可摧的盔甲,就是鈦制品。現實中,鈦合金作為一種高端金屬結構材料,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等尖端領域,是21世紀重點發展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結構金屬。
常言道:一代材料,一代裝備。航空發動機被視為飛機的心臟,同一時代不同型號的發動機壽命差距最高可達數千小時,其材料的研發更是一項極具挑戰性和風險性的任務。多年來,湖南湘投金天鈦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部長、發動機材料總師,湖南省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中層骨干人才丁永峰,將自己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航空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,苦干實干堅持干,帶領團隊自主研發鈦合金棒材這一關鍵新材料技術,攜22項專利,持續向我國商用航空發動機的輕量化高峰攀登。
軍工報國鎖定“鈦”未來
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就讀的6年經歷,讓丁永峰心中深植下軍工報國的種子。大學時期,學習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他,尤其熱衷研讀軍事雜志,常常被雜志上展示的先進裝備所吸引。
“雜志內代表頂尖技術的先進裝備,那時幾乎都來自國外。國內雖有造物,卻差距明顯。”這種對比,堅定了他為國產裝備奮起直追的信念。2009年攻讀材料學研究生時,他敏銳地察覺到鈦合金在尖端領域的巨大潛力,在校期間就將其作為核心研究方向深入探索。
這份熾熱的軍工情懷與趕超的渴望,讓丁永峰在職業起點就作出了關鍵抉擇。2011年,國內鈦行業方興未艾。剛剛畢業的他,面對一份天津穩定的實驗室工作,情愿賠付三方違約金,毅然選擇加入新邀約自己的西部超導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。后者更吸引他的,是投身航空用特種鈦合金材料研發的國家戰略需求。
“我覺得從事跟國防軍工領域沾邊兒的工作是一件很酷的事。”他笑著回憶道。
隨著軍民融合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,他洞察到新的機遇正在南方孕育。“我國的國防軍工鈦合金產業大部分都集中在西北地區,但高端軍工材料的創新發展,需要更廣闊的平臺和更豐富的資源協同。”他分析道,“湖南的政策和資源具備發展高端軍工材料的優勢,這樣的機遇我絕不能錯過。”
懷揣著將技術服務于更宏大國家產業鏈布局的決心,這位山東漢子舉家南下,于2017年正式加入湖南湘投金天鈦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。
在這里,他持續扎根技術一線,瞄準國家重大型號需求,帶領技術團隊攻克鈦合金強度與韌性兼容、鈦合金微觀成分精確控制等關鍵瓶頸,形成了10余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核心技術,累計申請和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2項,發表文章8篇,以扎實的創新成果踐行著航空報國的初心。
破冰民航市場“鈦”較勁
一只磨損的黑色雙肩包常年隨時待命,它是丁永峰“每月大半時間都在出差”奔波的忠實伙伴。丁永峰的戰場,不僅在實驗室的精密儀器前,還在去往全國各大航空制造巨頭的航班和它們的會議室里。
“我們的技術團隊,對內要把事做精,對外更要證明產品好。”肩負公司國內外民用航空鈦合金研發和推廣的重任,丁永峰深知肩頭擔子的分量。他表示,此前,公司長期專注于技術要求高但認證體系相對獨立的軍工領域,在民航領域缺乏成熟應用經驗和業績背書。團隊手中雖有研發成果,卻苦于無法獲得向中國商飛證明產品可靠性的機會,合作始終難以破冰。
“要突破民航市場的準入壁壘,首先要讓別人看見我們,再難也得啃下來!”丁永峰骨子里有股不甘心的韌勁。
彼時,湖南省如火如荼地舉辦航天航空航海產業發展論壇。得知這一消息后,丁永峰意識到這是接觸商飛代表的平臺。他立刻行動,背著黑色雙肩包輾轉于各地會場,幾乎場場會議不落,只為爭取一個當面匯報的寶貴機會。
“哪怕只有幾分鐘,我也要抓住。”終于,他贏得了向商飛專家陳述的契機。
同時,他也深知,飛機發動機內部成千上萬個精密零件協同工作,任何一個部件的材料性能波動,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,尤其是除了高精度計算,還需要海量的試驗做支撐。
“他們提要求和疑問,我們就回去接著做試驗、改工藝、優化參數。做完了,帶著新數據和新樣品,再去匯報。”丁永峰回憶道。這個過程漫長而艱辛,充滿了反復的驗證與溝通。“循序漸進,一次比一次深入,一次比一次更有針對性。”
這場圍繞材料性能的“馬拉松”對話,一跑就是6年。丁永峰始終帶領團隊以“破局者”的姿態專啃“硬骨頭”。“難題就像磨刀石,跟它‘較勁’的過程反而能讓思路更活絡,不知不覺合作的堅冰逐漸消融。”丁永峰說。
目前,金天鈦業對中國通飛、中國航發商發已實現批量產品交付,中國商飛正在進行QSL入冊工作。
優化航空材料“鈦”自豪
對丁永峰而言,這來之不易的合作機會,僅僅是征途的起點。真正的考驗,在于交付讓客戶無可挑剔的產品,這關乎國家大飛機產業鏈的安全,也關乎團隊的尊嚴與承諾。
他們瞄準的是中國商飛C919飛機的主干材料之一——Ti6Al4V鈦合金棒材。長期以來,此類高端航空鈦材主要依賴國外供應商,存在著“卡脖子”的局面。丁永峰團隊的任務,就是打破這一局面,實現國產化替代。
“我們從2019年到2023年,圍繞鈦合金棒材經歷了4輪技術研發,預計今年底正式交付。”丁永峰平靜的敘述背后,是4年扎扎實實的攻堅克難。
“首輪研發遠未達到客戶的高期望,當時沒吃透人家的要求,路子走偏了。”丁永峰告訴記者,好不容易搭上的線,眼看就要斷,團隊如同承受了一記悶棍般不甘心。
他作為技術掌舵人,第一時間召集團隊進行深刻自省與復盤,還反復告誡團隊“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”。“這次是我們真正理解‘民航級鈦合金’該受的教訓,大家攢著股勁兒,憑真本事把信任掙回來。”隨即他帶著隊伍一頭扎進車間,困了就在辦公室椅子上瞇一會兒,累了就揉揉眼接著干。
他們沉下心又經過三輪更加精細、嚴苛的優化與驗證,不斷向性能極限發起挑戰。如今,在C919飛機發動機的鈦合金棒材中,終于有了“金天鈦業制造”的身影。
單兵突進難以擎起大國重器的千鈞之重,唯有群雁齊飛方能搏擊萬里長空。丁永峰深諳,鈦合金研發周期動輒數十年,航空強國的夢想絕非一人之力可成。因此,他不僅自己扎根一線攻堅,更著力構建階梯式培養體系,將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術火種傳承。
他的目標清晰:要打造一支忠誠擔當、技能過硬、專注服務于國產民航的核心人才團隊。這,才是保障技術持續創新、產業安全可控的基礎。